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簡易筆記「史萊姆」

「史萊姆」Slime

史萊姆(slime)是一種在電子遊戲與奇幻小說中時常出現的虛構生物。
其身體結構相當多樣化,從流動的黏稠液體,到半固體的果凍狀、具有彈性而能蹦跳移
動,有時全身是單一均質,有時具備眼、口等器官,更有些能變形擬態,依作品不同而
有很大的差異。

在英語中,"slime"原指泥狀、黏液狀的東西,例如水溝中的淤泥、爛泥、魚的黏液等。



(LIVESPACE舊家2006年發過的文章,現在再修訂)







「史萊姆」的年表
人類自古即不斷以已知的生物為基礎,想像出各種虛構生物。但古代對於變形蟲、黏菌等一無所知,因此史萊姆類型的不定形生物幾乎沒有出現在先民的神話傳說之中。

當今史萊姆類型生物,起源於1931年的恐怖小說《在瘋狂山上》(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BY H.P.洛夫克拉夫),主角在南極的地底下發現一種原生質狀的合成生物,名為「修可思」(Shoggoth),其顏色漆黑而且能隨意改變外形。

然後另一位恐怖小說作家約瑟夫·布倫南(Joseph Payne Brennan),在1953年名為《史萊姆Slime》的短篇小說中,首次以「史萊姆」為不定形生物命名,其後不定形生物成為科幻故事中常見的題材。

1958年史萊姆首次以影像出現:電影《幽浮魔點》The Blob中,「史萊姆」為出現一種來自外太空的紅色阿米巴蟲,此時期的史萊姆大多被描述為來路不明、且食慾無窮的恐怖生物。

到了1974年,史萊姆首次出現於遊戲中。
經典桌上角色扮演遊戲《龍與地下城》中的史萊姆,是一種迷宮中的危險生物。牠們黏附在迷宮的天花板上,當下方有生物經過時便會落下攻擊,分泌的酸液會腐蝕武器和防具。這種史萊姆是由許多細小個體組成的群體生物,不易徹底消滅,隨著群體規模逐漸擴張,最後甚至會成長為難以應付的巨大怪物。

但是到了1980年代,新問世的電腦角色扮演遊戲—例如《巫術》(Wizardry)和《夢幻仙境》(Hydlide)之中,史萊姆開始以非常弱的姿態登場,由此塑造了日後對史萊姆的一般印象;及至1986年經典遊戲《勇者鬥惡龍》之中,由鳥山明設計的史萊姆具有可愛的水滴狀外形,廣受玩家的喜愛。此後出現在日本角色扮演遊戲的史萊姆大都外形乾淨可愛,地位介於弱小怪物和可馴養的野生動物之間,時常也作為遊戲吉祥物而出現在宣傳廣告上。


2005年--Chronic Logic LLC公司推出以「史萊姆」為主角的遊戲「史萊姆救美記」,講述一隻叫 "吉水" 的史萊姆拯救被擄走的女朋友,雖然是風格迴異的遊戲,但從 "吉水" 可作出的動作--伸出芒刺、黏付天花板及牆壁行走、改變形狀滑過狹窄通道、變硬壓碎敵人等等來看,「史萊姆」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




「史萊姆」的生物性
史萊姆是不存在於現實的生物,可是一般都被認為是以原生生物「黏菌 (Slime molds)」為幻想基礎的。
黏菌在分類學上的名稱為「Mycetozoa」,意思是「真菌動物」,這樣的名稱表現了其介乎於動物和真菌之間的外觀與生活型態--黏菌多核,無葉綠素,運動形態(可以移動)和攝食方式和變形蟲類似,但是也與真菌類同樣擁有能夠釋放孢子的子實體,而這些特徵也使他們看起來和黴菌相似。

黏菌大多數為腐生菌,亦有少數為有害寄生性;喜愛陰涼潮濕的場所,只要有足夠濕的有機物質都可能成為其繁殖地點,常見於腐木、枯枝、落葉枯草等腐爛的植物殘留物,而在下雨過後的約三至七天內,在野外的活樹幹樹枝上也會看到不少,此外,還有糞黏菌和雪黏菌等的種類。

黏菌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具有許多不同的分類群,而不少分類群都是世界性的,其中較為著名兩大類是原生質體黏菌細胞性黏菌

流行文化中的史萊姆一般來說都是帶有黏液的流體生物,可以變形或進行分裂,是地下水道等缺乏陽光的地點生活,這都和黏菌的生態相類似;但是史萊姆並非單細胞生物,甚至將其歸類成智慧型液體金屬或是熔岩那樣的無機物也可以,而且具有再生能力,從生物學的角度,可以說是超越了地球上生物概念的超生物。



「史萊姆」的各種商品化

史萊姆的商品可以說是多不勝數,除了比較傳統的鎖匙扣、手辦、娃娃和抱枕之外,現在也有遊戲CONTROL甚至是食物和飲品等等

史萊姆肉包的創意吃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