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點心點心點點心 - 娥姐粉果

為什麼不是「粉果」而是「娥姐粉果」?
是什麼風味讓人非要在一種點心上冠上始創人的名字?



簡介
粉果又名粉角,早在明末屈大均寫的《廣東新語》中就有記載:「平常則作粉果,以白
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飯其中,乃舂爲粉,以豬脂潤之,鮮明而薄以爲外,荼蘼露(註1)
,竹胎(註2),肉粒,鵝膏滿其中以爲內,則與茶素相雜而行者也,一名曰粉角。」




粉果最初在廣東鳳城順德一帶流行,取名為「潮州粉果」(亦有人認為粉果本身是潮汕地區艇家人的點心,最初以蝦、魚和海參等海鮮為餡料,但這種說法缺乏根據,總體之言應該是取名的問題,像是揚州炒飯其實並非揚州的產物一樣)

粉果除了可以隔水蒸,還可以醬炒、或是放油半煎炸,食用時配上一碗上湯,把粉果沾著上湯吃,另有一番滋味。


傳統的粉果是角形的,以米飯曬乾後磨成的飯粉作皮,薄白爽軟、半透明,可見角內餡料;餡料以豬肉、蝦、香菜和花生為主。

【娥姐粉果】的風味,就與一般的潮州粉果迥然不同,它可以說是一種改良版:外型為橄欖核狀,以澄麵、生粉和水搓成皮,餡料更加多變,除豬肉和蝦仁外還加入沙葛、冬菇、叉燒、芫茜、筍絲、蟹黃、雞蛋絲和炒過的芝麻等等不同材料;包得滿而不實,餡要切細而且不可過滿,要「搖之有聲」才算上品。

雖然和蝦餃一樣以透明澄麵皮所製、而且餡料亦有蝦,但是蝦餃比粉果略小,而外形是比較渾圓的半月形,摺封也較細較多。

在中國北方地區,因為對粵式傳統點心文化不了解的關係,兩者常常被混淆,在餐廳經常有點粉果結果出現蝦餃的情況。




身世之謎
【娥姐粉果】公認為一位叫阿娥的點心師傅所創,但其過程則是眾說紛紜,單是時間就已經有2種不同的說法,一說是清光緒二十年間,另一說是抗日戰爭時期
(我相信有傳說的地方就有分歧 =_=)

不過如果撇開時間不談,則主要有「上九記」之說和「茶香室」之說。

上九記的故事:相傳當年廣州西關上九甫路有一間專買粥麵的上九記,起初生意相當不錯,但之後因為附近陸續開了當相多同類的食店,而生意漸淡,老闆見此遂解僱一些員工,亦有一些員工自行離去,其中一名傭人娥姐見此心中難過,心想只有重振名聲才能令眾人不散。

於是娥姐便想出用澄皮包起各種餡料蒸熟,這種點心獲得上九記所有員工的稱讚,決定專做此品;不久【娥姐粉果】大受歡迎,上九記又再生意興隆,老闆也將以前的員工重新聘回,更請名人李文田題金匾,從此【娥姐粉果】聲名大噪其名更一直緣用至今。

相比起上九記的故事,位於廣州市十八甫南路的「茶香室」到底是在何種情況下開始售賣【娥姐粉果】,以及娥姐這個人的來歷身世,就更加是眾說紛紜,以下僅列出數個版本以供參考:

  1. 娥姐為一大戶人家專為主人製作點心的侍妾,主人死後不容於大婦而被趕出家門,為謀生計,設計出一種以隔夜飯搓成外皮、再以豬肉做餡的粉果,其後這種點心廣受歡迎,娥姐便於荔灣德馨橋腳開設茶香室。以這種說法而言,娥姐就是茶香室的主人。
  2. 娥姐乃茶香樓老闆的夫人,精於掌廚,平日已經常打點茶樓廚房,更創出一種有別於潮州粉果的點心,被茶客戲稱為【娥姐粉果】。
  3. 娥姐本來為一位廣州官吏的女傭,擅長蒸煮點心;有日主人請客,娥姐決定製作出一款全新的點心,味美,吃過的人無不大為讚賞,於是粉果和娥姐本人的事在官場慢慢被傳開,有見及此,當時茶香室老闆就認為這是大好的生財機會,於是重金禮聘娥姐主理。
  4. 娥姐是茶香樓的女工,因為略有姿色,而且擅長制作粉果,於是老闆就搭建玻璃棚,讓食客可以邊品嚐美食邊看美女的巧手,如此一來娥姐和粉果的事同時傳開,於是就有了【娥姐粉果】之說。
比起上九記之說,我想更多人會認為「茶香室之說」更加真實,畢竟廣州荔灣老牌茶樓茶香室的名氣更大一些,老闆黃佩剛甚至曾經在香港開設分店,而當時就是以「娥姐粉果」和「片兒麵」作為招牌點心的。(於1916年開業,最初地址在香港島德輔道中,賃樓一層,曾經搬至中環威靈頓街的兩層樓房,最後遷往灣仔軒尼詩道,但後來在1939年發生了侍役以菜刀斬劈日本人導致傷重斃命的血案,香港『茶香室』遂結業)

也有老廣州認為娥姐始創這款美點的地方並非茶香樓,而是另一間老牌茶樓大同酒家 ;甚至有人研究認為其實粉果只是廣東傳統食品,其非一間茶樓所創,亦無娥姐其人,僅僅只是茶樓之間競爭宣傳的手段而已。





粉果與廣東文化
「排排坐,食粉果。豬拉柴,狗燒火,貓兒擔凳姑婆坐,老鼠吹笛送姑婆……」

身為廣東人絕對都會聽過這首廣為流傳的童謠,歌謠中唱的就是老一輩人童年時代吃粉果的故事,從詞中不難聽出粉果對老幼們的巨大吸引力。

在五十年代,香港著名粵劇及喜劇演員新馬師曾鄧永祥,就曾經與鄧碧雲合演名為《娥姐粉果》的唱段,講述兩個鬥氣冤家齊以娥姐之名賣粉果的故事,「你地排排坐,幫襯熟阿娥,吃粉果、確係妥;靚鮮蝦,確唔錯…唔怕錢係多,最係怕人唔餓……」等歌詞絕對是深入民心。

而粵語的諷刺諧趣歌手尹光亦有一首和李麗儀合唱的《娥姐賣粉果》。

  ※鄧永祥鄧碧雲《娥姐粉果》 →點此觀看
  

  ※尹光、李麗儀《娥姐賣粉果》→點此觀看
  

2010年,由著名編劇大師杜國威編寫兼填詞、全劇由十多首廣東小曲小調為配樂的的戲曲音樂劇《好姐賣粉果》在香港上演,可見小小一個粉果,早已深入廣東人的生活文化之中。




粉果與身份象徵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有一位北京名廚在撰寫南方點心的簡介時,曾經講到「由身份低微的傭人所創制的點心,居然可以登大雅之堂,可見嶺南人觀念的開放,講究實惠,而不拘泥於尊卑名份」。

但我認為這種講法其在是謬誤甚大,其實點心這類食物,大部份都是粗糙的平民小吃,像是清朝御膳的芸豆卷、豌豆黃和小窩頭,也是由"登不上大雅之堂"的民間流傳至宮廷,成為王公貴冑的喜愛。


  ==========================================================
  註1:荼蘼,不知為何物,可能是蘼荼,也稱為蘼蕪,
     是有香氣的植物的總稱,例如芹菜葉或芫荽葉,這些都是粉果常用的材料。

  註2:竹胎,指「竹荀」
  ==========================================================





此分類上一篇:蝦餃燒賣                 下一篇:消失的懷舊點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