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也會寫一些食物的資料文章............
粵式點心中有所謂「四大天王」,有人講是蝦餃、燒賣、叉燒包和蛋撻,有人認為是蝦餃、燒賣、排骨和腸粉,甚至還有蝦餃、燒賣、粉果和蓮蓉包的說法;但無論怎麼排名,【蝦餃】和【燒賣】永遠都是老大哥,由此可見這兩種點心的確是非常有代表性,在廣東茶樓的菜單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席位。
====蝦餃====
起源與發展
蝦餃起源於1920-1930間的廣州市郊河南伍村五鳳鄉。相傀當時伍村很繁榮,一河二岸,河面常有漁船叫賣魚蝦,當地人會把在岸邊捕到的鮮蝦剝殼以粉裹而蒸之,蝦肉汁液不外流且極鮮美,久而久之名聲鵲起,所以最早的蝦餃被稱為「五鳳鮮蝦餃」;然後當地一間家庭式小茶樓怡珍茶樓的老闆將其引進並改良,蝦餃皮由米粉改為澄面(小麥淀粉),餡的原料也有了改進,混合鮮蝦肉、豬肉及鮮竹筍尖,以旺火蒸之,達到晶瑩通透、紅裝素裡的美觀效果。
至於現代的蝦餃當然也是變化萬千,什麼蟹黃蝦餃、蒜蓉蝦餃的新花樣層出不窮,甚至有一家台灣的連鎖西餐廳創出以蝦餃拌奶油起司做成另類的Tortellini(笑)
特點與料理要求
精製的蝦餃要有廣府菜清鮮味美的的特點;一隻蝦餃以一層澄麵皮包裹著一至兩隻蝦為主餡,或有肉有筍,蝦要爽口彈牙,餃皮薄而軟,如果是半透明可以看到內餡更佳,全隻餃要夠熱,餃內有少量汁液為最佳,份量大小多以一口為限。
傳統的蝦餃是半月形、蜘蛛肚,像平日吃到的水餃一樣,現在茶樓供應的多由角形改成梳型,細摺封,所以亦有「挽梳」的舊稱。好的蝦餃餃皮約有九至十三褶,但為什麼要打那麼多褶呢?因為褶紋多的澄面餃皮能帶出變化的口感,在蒸熟之後,褶紋又可讓蝦餃鼓漲成極佳的品相,而且漲起的蝦餃也可以允許餃餡與餡汁有舒展的空間。
====燒賣====
歷史
燒賣雖然是點心,卻並不是原產於南方。早在700多年前印刷的元代漢語"教科書"《樸事通》上,就有記載元大都(北京)有出售一種以麥面做成薄片包肉蒸熟、與湯伴食的小吃,當地人稱為素酸餡稍麥,又云「皮薄肉實切碎肉,當頂撮細似線梢系,方言謂之稍麥。麥亦作賣。」,這是非常有根據的說法,因為同一時期的中國民間小說《快嘴李翠蓮記》中,也有「燒賣匾食有何難」之句。
到了明清時代,稍麥一詞雖仍沿用,但燒賣、燒麥的名稱也出現了,並且以「燒賣」出現得更為頻繁些。如《金瓶梅詞話》中便有桃花燒賣的記述;《楊州畫舫錄》、《桐橋椅棹錄》等書中均有燒賣一詞的出現。清代無名氏編撰的菜譜《調鼎集》裏更有收集葷餡燒賣、豆沙燒賣、油糖燒賣等等的製法。
名字的由來和誤解
有人是這樣解釋燒賣的名稱由來的:燒賣皮薄餡多,冷了之後一抓就破,必須現燒現賣,故稱燒賣,儘管這種說法比較符合燒賣這一小吃的特點,但卻相當欠缺圓滿性。
比較可信的是記載在中國北方地方志《緩遠通志稿》中「唯市內所售捎賣一種,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的說法,所以燒賣其實是一種附帶著茶一起賣的點心;另外也有人認為這種點心的邊緣稍皺、褶折如花,故諧音"梢美",意思為邊梢美麗。
南北大不同
時至今日燒賣的款式已經多樣化,而且還非常地方化--例如北京有葷餡燒賣(雞肉﹑火腿配上時令菜)和油糖燒賣(板油丁﹑胡桃仁和白糖。味甜)、河南有切餡燒賣、安徽有鴨油燒賣、杭州有牛肉燒賣、江西有蛋燒賣、山東有三鮮燒賣、上海有糯米燒賣,廣東則有蟹黃燒賣、豬肝燒賣、牛肉燒賣和排骨燒賣等等。
廣東茶樓的燒賣精巧細緻,每個蒸籠可放下四顆;而北方的燒賣是傳統的早點,雖然也是蒸籠盛著,但多數是一斤斤大量地賣。
【乾蒸燒賣】和【牛肉燒賣】的分別
「乾蒸」是一種烹調方式,意思就是乾爽的外皮;手工精美的乾蒸燒賣是不會相黏的,而且因為外皮加入蛋汁所以呈黃色;燒賣必須壓扎實才有口感,餡料也要稍微突出外皮,由於要有香味,故必會加入香茹,其他餡料包括豬肉和鮮蝦,據說有些師傅還會加入少量的鹹魚。
而【牛肉燒賣】據說是因為南遷的回民不能吃豬肉、而用牛肉取替之的作法,為了與一般燒賣區分開,故意用了白色外皮,上面放一粒青豆,傳統的回族燒賣內還會加入鮮筍絲。
相關文章:
+消失的懷舊點心
+娥姐粉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