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卑彌呼──史實、上古母系社會與邪馬台王國

 
 
 
竟然是我舊家之中點擊數最高的文章(狂汗





前言:
只要是喜歡ACG作品的,就會知道日本人真的很愛把自國的曆史人物重新設計然後在各種作品中使用,過程中為求增加趣味性,當然也會添油加醋,將史實盡情扭曲扭曲再扭曲,害我們這些外國人總是一頭冒水又一知半解。

卑彌呼這個名字在早期被使用綾峰欄人的動漫畫作品《GetBackers》中,隨後又在各種遊戲中出現,所以現在已經有不少人知道,這個叫卑彌呼(ひみこ)的女性是一個女巫而且也是一個叫邪馬台的國家之女王,只是、其餘的呢?




卑彌呼、何許人也?
卑彌呼身世非常有趣,儘管「她是日本彌生時代一個叫邪馬台的強國的女王」這個身份被廣泛接受,但事實上,沒有一本日本古書有記載過她的名字,連兩本詳細記錄古日本神話及上古時代歷史的重要史書《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亦對邪馬台這個國家隻字不提,使得她的身份引起廣泛爭論。

相反中國史書卻對卑彌呼的事跡有不少描述,尤其是以下的四本傳記:
  1. 《魏志》
  2. 《隋書》
  3. 《後漢書》
  4. 《梁書》

《魏志》這本傳記並非獨立著作、而是將在中國《三國志》中有關日本的部份--魏書卷三十.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倭人條的內容擷取編輯而成,而傳記中有以下描述:

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歷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其實是很淺白的描述:意思即是在倭國發生動亂,各國爭戰不休,最後推舉一名叫卑彌呼的女子登基成為女王。卑彌呼傳說能以鬼道控制人心,沒有丈夫,是在弟弟的協助下把國家治理得非常和睦太平。她在即位之後就幾乎沒有人謁見過任何人,身邊數千名侍女,卻只有一名服侍她的男性,該名男性主要的工作是傳達卑彌呼的意思及打理她的餐飲,而她的居所四周都有圍欄,也常有持武器士兵守衛。


這樣基本的形象就已經出來了,卑彌呼一個女王,同時也是一個女巫。

上古時代會以所謂「神官」或是「神的使者」為王其實是非常合理的行為,葉渭渠的《日本文化史》就有提及過日本原始的宗教其實是咒術信仰,上古居民相信語言具有靈性和咒性,即具有內在的神靈,於是他們企圖通過咒去實現他們最本能求生克死的願望;但是咒術又與日常性具有傳達意思功能的語言不同,因為不論是《古事記》、《日本書紀》和《風土記》都有描述過咒只能是神授,所以能和神溝通的人地位就會變得非同凡響,尤其在農業社會中,懂得使用法術祈求魚獵豐收風調雨順的人,更是最理想的政治領袖。

日本上古時代是母系社會,主神天照大神本身就是女神,所以由女性為王是絕對有可能;而《魏志倭人傳》中提到卑彌呼有弟弟輔政,這也非常符合母系政治體中「女性出主意、然後由親族中的男性執行」這種常見的運作模式,這也為卑彌呼的傳說增加了可信性。


此外,另外三本傳記都有很類似的記載:

《隋書》俀國傳 列傳四十六 第八十一 曰:
桓靈之間,其國大亂,遞相攻伐,歷年無主,有女子名卑彌呼,能以鬼道惑眾,於是國人共立為王,有男弟佐卑彌理國,其王有侍婢千人,罕有見其面者,唯有男子二人給王飲食通傳言語,其王宮樓觀城柵皆持兵守衛,為法甚嚴。

《後漢書》八十五.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倭人 曰:
桓靈閒倭國大亂,更相攻伐,歴年無主。有一女子名曰卑彌呼,年長不嫁,事鬼神道,能以妖惑衆,於是共立為王。侍婢千人,少有見者,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語。居處宮室樓觀城柵,皆持兵守衛。法俗嚴峻。

《梁書》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八 東夷.倭人 曰:
 漢靈帝光和中,倭國亂,相攻伐歴年,乃共立一女子卑彌呼為王。彌呼無夫婿,挾鬼道,能惑衆,故國人立之。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使一男子出入傳教令。所處宮室,常有兵守衛。


簡直相似到像是抄一樣(雖然紀事對前朝歷史都是抄的啦

《後漢書》和《隋書》都有提到卑彌呼是在漢桓帝、靈帝年間登位的,可是《魏志倭人傳》就沒清楚說明這件事;另外只有《隋書》說服侍卑彌呼的有二人,其他皆記錄為男性一名。





卑彌呼的外交、金印與銅鏡之謎
至此、《後漢書》已經再無任相關的記載;《隋書》則是除了以寥寥數句記述邪馬台國「自魏至于齊梁代與中國相通」甚至到了開皇二十年都有繼續進貢之外,也再無提及卑彌呼。

於是史學家的目標就轉移到有繼續寫的《梁書》中:

至魏景初三年,公孫淵誅後,卑彌呼始遣使朝貢,魏以為親魏王,假金印紫綬。

如果這是史實的話,那麼卑彌呼就的確是有和中國展開外交關係了。

然後是更加詳細的《魏志倭人傳》: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詣郡,求詣天子朝獻,太守劉夏遣吏將送詣京都。其年十二月,詔書報倭女王曰:「制詔親魏倭王卑彌呼:帶方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次使都巿牛利奉汝所獻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汝所在踰遠,乃遣使貢獻,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綬,裝封付帶方太守假授汝。其綏撫種人,勉為孝順。汝來使難升米、牛利涉遠,道路勤勞,今以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牛利為率善校尉,假銀印青綬,引見勞賜遣還。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又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悉可以示汝國中人,使知國家哀汝,故鄭重賜汝好物也。」

要細仔斟酌的話,遣使的年份差了一年,不過這只是非常微少的誤差。

同樣也是很淺白易懂的文筆(到底當年是誰草的詔書、有偷工減料之疑哦,還是你覺得倭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寫得簡單一點他們看不懂啊 ,意思是景初二年[在位王帝為魏明帝曹叡],卑彌呼派了大夫難升米和都市牛利出使中國進貢,兩位使節都封了官,並帶了一個金印和一堆禮物回去。

大概因為倭國進貢怎麼說都是自己朝野之事,所以《魏志》的描述會比任何一份史書都詳細,這不單增加了卑彌呼存在的可信性,而且還有非凡的曆史意義,這就是當年的使節有把證據帶回日本!或許紙張和白絹這種東西在千年之後已經化為塵土,可是金印卻必須保護好的政治實體,而且銅鏡百枚也不是小數目,換句話說應該是很好找才對的。


自己認為,學歷史之人在作記錄時更準確一點,卑彌呼的親魏委王金印並不是沒出土、而是找到了類似的東西卻無法證實真偽

1784年日本福岡縣賀志島出土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這件事當年中日的媒體都爭相佈導(所以大家就不要錯怪日本人總是纂改歷史了,其實他們有時候都會承認自己曾經是中國的附屬國的),但在此之後就沒有其他像是銅鏡珍珠之類的考古證據可以舉證這是中國製造的。

張聲振的《中日關係史》就為此提供了一個相方面的辯證。

對金印真偽存疑的學者認為有兩點是無法解釋的:第一、在金印上的「委」字的真正意義不明,儘管有不少學者認為「委」與「倭」相通,「委奴國」即「倭奴國」,但「倭奴國」究竟是一個國家的全名、還是「倭」這個地方的一個叫「奴國」的國家,這仍然是存在較大的分歧,因為在《魏志倭人傳》中還有提過一個全稱就叫「奴國」的東夷國家,同時,更有三十多國是以奴為名的,例如彌奴國、姐奴國、蘇奴國和烏奴國等等,它們當中也有不少有向中國出使的記錄,所以沒證明這個印一定就是屬於邪馬台國;第二、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邪馬台的位置是在畿內地區(本州中部),因為在奈良縣的「箸墓古墳」是現時發現最有可能是卑彌呼長眠之地的古墓園
,奈良和福岡差十萬九千里,除非邪馬台國的勢力有那麼大,否則這是解不通的。

但是,北九洲的地理位置卻在非常符合《魏志倭人傳》中所形容"向南"的行進方向;而且根據石野博信的《邪馬台國考古學》的紀錄,九洲筑豊地域總計出土的銅鏡就有三百多面,佔日本全國出土量的47%,儘管當中只有大概十面確定為彌生時代的產物,但有趣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是後漢常見的方鏡,相對之下,畿內卻幾乎沒發現方鏡,所以可以推論使節難升米是把中國銅鏡帶到九州而非本洲,也代表邪馬台國的勢力中心的確是在九州地區沒錯。

題外話:卑彌呼vs三角緣神獸鏡
不少日本流行作品都會提到卑彌呼用所謂三角緣神獸鏡施法,日本的考古學界和古代史學界長期也都認為三角緣神獸鏡就是魏明帝賜于倭王的銅鏡,但隨著考古發現的此類鏡數量不斷增多,早已遠遠超過記載的「銅鏡百枚」,而此類鏡又重來沒直接在彌生時代的遺址中發掘出土,使得一些學者對此類銅鏡是否為曹魏所賜產生懷疑。
著名考古學家王仲殊先生曾經發表一系列探討三角緣神獸鏡的論文,認為在日本大量出土的三角緣神獸鏡,在中國各地一無所見,因此這種鏡不是中國製作,而是結合中國的平緣神獸鏡和三角緣畫像鏡花紋樣式而成;但上述兩種鏡均為中國吳鏡,也就是吳縣、山陰和武昌等南部地區所產的鏡,所以顯然就不會是北魏所送的鏡)






卑彌呼的墓地之謎
在出使的歷史之後,《魏志倭人傳》也有記載卑彌呼和南邊一個叫狗奴國的男王卑彌弓呼不和,不過也僅限兩句,然後就提到卑彌呼死後的事:

卑彌呼以死,大作冢,徑百餘歩,殉葬者奴婢百餘人。

一如上面的形容,墓園的直徑長達百步並有百位奴婢一起陪葬。

這樣說應該是非常巨大的墳墓。上面也提過在奈良的「箸墓」有可能就是卑彌呼墓,該墓長274米,建造的年份也的確是彌生後期、即考古學上正值日本巨大古墳建造時代的前期(也成為了邪馬台國的權力中心只能在本州島的力證之一)。

當然,考古就是要有爭議才有趣,其實對古墳進行年份鑑定是沒什麼實際用途的,因為王族的古墳又多數是在墓主人在生時就開始建築,然後在死後又由族人增修加建,誤差本來就非常大;而且「箸墓」在外面有埴輪--埴輪是一種素燒粗陶、表面呈灰紅色人偶,用來代替活人殉葬,《日本書紀》記載埴輪是由垂仁天皇發明的,而在卑彌呼所在的年代依照是如《魏志》所言是用人陪葬,所以在某程度上也否定了「箸墓」主人是卑彌呼。




LANCEL的筆記
上面討論卑彌呼的出身、與北魏的外交的真偽和邪馬台國的所在地,看了那麼多資料,中日方的觀點都審視過後,唯一可以達成的結論就是因為缺乏決定性的證據所以完全沒結論

不過正因為處處成謎,卑彌呼才能成為傳奇人物在奇幻作品中活躍,就像安倍晴明一樣深受大家喜愛(雖然有關晴明的記載比她多太多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種種外,最多有關卑彌呼討論莫過於「她為古事記及日本書紀中的何位人物」,畢竟既然是日本最詳盡的上古紀錄本,完全不提到卑彌呼這種大人物也是有點不合理的...不過因為我的日本書紀還沒看完,所以也無法在這方有任何觀點,想了解這方面的人可以去閱讀久保田悠羅的《魔法師事典》,或是參考維基百科中簡略的描述也行。


4 則留言:

小云 提到...

在《鹿男》(小說)裡也有卑彌呼和三角緣神獸鏡出現哦~
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P

lancelthebard 提到...

>>小云
鹿男我只看了日劇(西洋之地買不到書啦~汗~~

不過認真來說,我是「邪馬台九州說」的支持者
所以那部看的時候總覺得有點怪怪的

匿名 提到...

"《日本書紀》記載埴輪是由垂仁天皇發明的,而在卑彌呼所在的年代依照是如《魏志》所言是用人陪葬,所以在某程度上也否定了「箸墓」主人是卑彌呼。"
基本上早期幾代天皇的真實性反而沒有史實,卑彌呼至少是真的。

其實"邪馬臺"就是"大和",用閩南語(古漢語河洛話)唸"邪馬臺"看看,按古漢語根本就和日語的"大和"讀音一樣,光是這點就幾乎確定了,除非當時有兩個YAMADO(大和)。

日本在這方面研究歷來深受國族認同影響,要不是她跟中國進貢過,日本早就一面倒支持大和說了。

匿名 提到...

日本國內普遍認為邪馬台的位置是在九州地區(北九州)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xNzg4MTYw.html

張貼留言